设计师绕不开的两会进阶必看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早些年总能听到类似这样的话,这是很多团队很多企业以前的一种工作模式,在高速增长的年代,“速度为王、快速验证”几乎也成了发展的金科玉律,而论证后再行动的做法显得行动过于迟缓而常常被人鄙夷。最近几年随着增长放缓,之前很多被掩盖的问题逐步被暴露,大家都不约而同的开启了“紧日子”模式。“聚焦核心业务,减少试错”成了当下研发的主旋律。评审作为一种能有效减少犯错的机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团队、企业开始重视,评审机制在企业中有不同的体现形式:比如大家熟知的OKR共建共晒,通过团队之间对目标的相互讨论以达到目标的严谨以及目标的相互对齐。再比如我们的项目研发中有各种评审和测试等也是评审机制的体现。然而对于设计师来说,有两个评审是至关重要,那就是需求评审和设计评审。这两个评审是我们经常都能提到但也是我们经常容易忽视的两个会议,在这里强烈建议将这两个会议纳入到自己的工作流程中来。
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很多时候需求方与设计师会达成一种默契,双方都默认为:需求评审与设计师关系不大,需求方会认为相关会议可不邀请设计师,认为设计师出好图即可,设计师也认为需求评审会可不参加,需求评审那是产品经理的事自己只管把图做漂亮即可,久而久之双方便达成了这种默契。长此以往设计师逐渐丢掉了话语权与影响力,进一步戴实了“工具人”的帽子,再从公司角度来说,产品体验无法得到保障从而造成用户口碑下降甚至用户流失等严重后果。综上作为设计师我们需要积极的、主动的融入到需求评审中去:
1、积极与需求方建立更好的合作关系,比如可以将对接流程、评审流程、排期以及后续交付流程等做对齐。
2、学会正确的参加到需求评审中去,避免被动式的参会,我们可以带着问题参与到需求评审会中去,可以提前要一份需求文档,了解清楚需求背景、目标,甚至找一些竞品的资料让自己快速融入业务,这样能有效避免别人说什么听不懂的情况以及大家有个对等的沟通,千万不要一脸懵的去参加一个需求评审会。
3、尊重事实积极沟通,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讨论,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踊跃发言但不能强词夺理。
我们常说“做美的设计容易,做好的设计很难”,其实这里难就难在很多时候设计师容易只把关注点放在美上,而忽略了什么样的设计才是对的。工作中会遇到一些设计师,他们有很好的美术功底,他们能把一些作品细节的刻画得非常精美,但是非常可惜,很多时候他们的一些产出很难被认可,究其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对需求理解不够透。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做不好设计,而是对项目、业务的理解还不够。深度参与到需求评审中是一种高效了解业务的手段,可以了解到相关背景、目标、受众人群、竞品信息等,有了这些信息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找准设计方向,所以在这里建议做设计前至少拿出30%甚至更多的精力去了解需求。
我在面试中经常会问到一个问题就是“你的设计稿是怎么敲定的?”,遇到很多同学基本上回答得都非常坦诚且直白,基本上是说“设计稿是由需求方或者老板敲定的”。不可否认我们很多时候的设计方案的确是这么敲定的,但是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更多的是希望能听到这些信息,比如:
我们在工作中可能会因为工作习惯或者是合作等其它原因,容易陷入到消灭需求中的陷阱中来——即需求来了赶紧想办法消灭掉,产出设计稿后恨不得立马交付,出完设计稿不做检查就往群里一扔,希望能快速的得到对方的确认,甚至还有一些设计师为了快速交付可以跟需求方搞好关系,“偷摸”的与需求方达成一致。长此以往会陷入到接需求消灭需求的陷阱中,不问结果,不问原因,不愿意讨论,容不得质疑,暴躁与争吵是常态。然而这些做法往往是在无形中损害个人甚至团队的影响力。你以为交付的是设计稿,实际上交付的是你个人品牌,作为设计师我们应该重视每一次输出。
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在对待作品上一定是严谨的,不会轻易将一些低级错误暴露出来,建立良好的自我审查的习惯能帮助我们避免这些问题。还是拿面试举例,如果一个设计师的作品集里能被看到多个低级错误,面试官通常会觉得这个设计师的基本素养出了问题,不管这个设计师的履历有多好,总会让人心中充满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细节中有魔鬼,什么是细节,什么是魔鬼,相信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更有体会。我们常说要重视细节,但是能真正将细节关注到的人并不多,良好的自我审查习惯是帮助我们真正深入到细节的一种有效手段。所以设计师需要建立一个自我审查表(规范、排版、文案语义、交互、一致性、场景、转场、亮点等等),在设计输出前请仔细审查。自我审查也许会花费你更多的时间精力,让你在各种选择中不断纠结,但是这一切都是值得的,经过检查以及深入思考会让你的设计变得更有说服力,同时也能让你更加从容自信。
对于设计师而言,这是一次亮相的好机会,设计方案经过前面的精心打磨,是时候把方案呈现到更大的舞台上来了,在这个舞台上有你的合作方、设计专家、还可能有你的Leader、甚至可能还有老板,所以我们需要把设计思路以及一些亮点、注意事项尽可能的传达清楚明白。优秀的设计师往往会善于抓住亮的机会,不断积累个人影响力。但这里一定要注意,设计评审的本质不是为了亮相,而是为了提升质量。千万不要为了推销自己的设计方案而完全听不进去意见和建议,我们很容易带着偏见去开一些问题,总认为自己是站在用户角度看问题,容易将一些错误合理化,评审会不是为了强迫他人对自己的认同,而是有理有据的让人信服,我们要保持开放、谦逊、客观的心态去主导设计评审,借助大家的力量让方案尽善尽美,也让自我在评审中不断提升。
评审是为了减少犯错、是为了节省资源、是为了提升效率与质量,也是我们常提的“降本提效”的一种很好的手段,然而团队、企业更需要的是一种气质,一种文化,让团队里的每个人对一件事的理解都有着高度统一的认知,在无形中闪耀着他的价值,例如:腾讯“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万科“客户至上”。评审文化背后更多是一种极致文化、开放文化的体现,想要形成这样的文化并不容易,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甚至是多方体制的联动,不过设计师作为一个有追求的群体,天然就有追求极致的基因,我们可以去尝试着去营造一种氛围,一种开放、积极、严谨的氛围,然后逐步去影响你身边的人,逐步形成一种团队文化甚至是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