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一号”水下考古创新使用牺牲阳极法保护致远舰(2)
2016年度水下考古工作结束前,为避免海水对铁质舰体的侵蚀,水下考古队对沉舰采取了牺牲阳极的保护措施。在舰体加贴锌块以后,只要定期更换锌块,可以显著减缓海水对铁质舰体的侵蚀。牺牲阳极的保护方法在我国目前水下考古工作中是一个创新,为水下铁质文物的长期保护提供了新的借鉴方法。
周春水介绍,辽宁省“丹东一号”沉船(致远舰)的水下考古工作为大型铁质沉舰的调查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主要工作流程与考古成果可概括如下:1、在前期档案研究中框定沉舰搜寻范围;2、在茫茫大海中通过海洋物探技术(特别是磁力探测技术)发现舰体残骸;3、通过水下考古工作锁定沉舰位置并判定沉舰身份;4、通过进一步的工作确认沉舰埋藏深度、保存状况与分布范围,为下一步沉舰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5、对舰体进行回填并加贴牺牲阳极,完成初步的保护措施,减缓海水对舰体冲刷与侵蚀。
“丹东一号”(致远舰)水下考古成果是我国水下考古史上的一项标志性成果,开启了近代沉舰水下考古工作的新篇章,为甲午海战史和世界海军舰艇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实物资料,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丹东一号”沉舰所在海域工作环境十分恶劣,风力强劲,潮急浪大,海水温度最低时仅4度。水下考古队员不畏艰难,圆满完成历次调查任务,考古成果超乎预期,充分展示了新时期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者一流的工作能力与业务素质。2015年,“丹东一号”(致远舰)项目先后获评中国社会科学院“2015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奖和中国文物报社评选的“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9月,我国第一艘水下考古专用船舶----“中国考古01”号首航丹东,并参与此后历次水下考古调查工作,为“丹东一号”水下考古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强力保障。(完)